文章來源:清遠編導網教育 已幫助:1001人
海明威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故事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fā)現只有死亡是好的結尾。事實上在虛構寫作中,死亡確實是一個非常便當的經常被使用的結尾方式;死尤其能體現傳統(tǒng)的悲劇美學的原則。我不是很清楚地知道悲劇應該怎樣定義,尼采寫過《悲劇的誕生》,說老實話我沒讀過,不知道尼采到底說什么。我一直覺得魯迅的那個定義很有意思,他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部分毀滅給人看。對悲劇這樣的定義,我想它和我們用死亡去結束一次敘述的行為可能相當恰切。這種例子不勝枚舉,非常之多。
比如雨果的《九三年》,小說的一號主人公戈萬最后被處決。戈萬被他的養(yǎng)父、同時是他的精神導師和革命軍的同志,被這樣一個關系特殊的人西穆爾登處決,因為他違反了至高無上的革命原則,他放走了革命的敵人朗德納克。在戈萬莊嚴的死亡結尾之后,還有一個連鎖死亡,就是西穆爾登自殺。他親自下令處死戈萬,這對他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戈萬是他全部的希望。戈萬是他的學生,同時也無異于是他的孩子,是他眼中的光明。他處死戈萬,等于先把自己處死,所以他最終選擇自殺的結局。看《九三年》的時候,我們覺到的那種震憾力,大概真的只有借助主人公被處死才是有震憾力的方式。
小說的這些結束方式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對應。會在閱讀中或多或少地尋找相同或是相似的感受。寫過一個發(fā)生在唐山地震中的故事。唐山地震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非常可怕的大災難。據講述唐山地震的報告文學稱:這次災難中死二十多萬,死傷總共有近百萬。在此之前,有記載的死傷人數多的地震是東京大地震,當時記錄的震級超過唐山地震,但是我們沒在東京地震中看到像唐山地震這樣慘重的傷亡,我記得東京地震死傷總計三十萬。
小說《白卵石海灘》講一個青年工人在大地震發(fā)生三天之后的唐山參加救援工作,把一個女孩從坍塌的樓房廢墟中救出來。這個女孩在另一個男孩懷抱里。他們兩個在樓梯的背面,地震發(fā)生的時候,兩個人肯定是在幽會吧。當青工發(fā)現他們的時候,男孩摟著女孩的肩膀,男孩已經死了;女孩等于是在男孩死亡的懷抱里呆了三天。樓梯被震壞,掉下的一塊預制板正好砸在男孩身上,男孩當場死了。而且三天后肯定發(fā)臭了。女孩在男孩懷抱里沒受傷,但是樓梯坍塌后她不能動,她就這樣在男孩愛的懷抱里,同時也是死亡的懷抱里呆了三天三夜。當青工發(fā)現她,把她救出來的時候,女孩已經奄奄一息。
青工知道這時候女孩需要的一定是水,首先是喝的水。三天沒喝水,女孩一定快不行了,而且他還覺得女孩急需用水來洗一洗,因為她在死亡的懷抱里呆了這么久,身上臭不可聞,還有病菌滋生。唐山地震是在盛夏,在七月份,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酷暑。女孩幾乎已經不能動,青工把她抱到一個四周圍墻已經塌倒的游泳邊上。這個游泳池當時在震區(qū)里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水源,震區(qū)里水源太寶貴了。青工知道所有的水源應該都歸軍管,他放下女孩去找管這個池子的人。結果當他往一個方向的時候,他突然聽到身后傳來一聲槍響,他趕緊往回跑,然后他看見一個戰(zhàn)士正從游泳池里提起他剛才救出來的那個女孩,女孩已經被打死了。女孩被抱到游泳池邊上,她看到池里的水,被抱著的時候她不能動。但是青工放下她走開之后,她稍微能有些動彈,就一下子撲到水里,這肯定非常嚴重地污染了水源,而且她擅自進入軍事管制區(qū)。她一下子跌進游泳池的時候,被看守的戰(zhàn)士當場擊斃,然后馬上被撈上來。當時主人公的心里特別難受,他本來剛救了一個生命,但同時他也知道這個生命違反了震區(qū)的法則。雖然她自己剛剛獲救,但是由于她的舉動而污染了一整池子的水,而這一整池子的水不知道可以救多少性命,所以她在違反震區(qū)軍事管制規(guī)則的時候被擊斃了。
這是一個典型的以死作為結束的故事方式。如果這個女孩不被打死,那么一個青工救了災區(qū)的一個傷病員,這個故事肯定是挺沒勁的一種樣子。被救助的人有上十萬,甚至近百萬,十萬百萬中間的一個沒有特別的意義。但是由于這是歷盡千辛萬苦、用手指在樓梯廢墟中刨出來的一條生命,這生命的特殊意義和生命在瞬間被毀滅,可能讓這篇小說具備了不一般的價值意義。在我個人創(chuàng)作歷程中,也可以說是階段性里程碑式的一篇小說,《白卵石海灘》。
當然傳統(tǒng)悲劇美學的這種價值的毀滅僅僅是一個方向。經常還能看到死亡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我稱之為一種缺撼,缺撼美。同樣是死亡,前面也講到海明威《永別了,武器》里卡薩玲的死。今天看卡薩玲的死,你可以說它特別沒意義(卡薩玲是死于難產,因為她骨盆狹窄,照今天的醫(yī)學水平,是完全可以避免死亡的)。小說通篇講的是亨利和卡薩玲在戰(zhàn)場上歷經千辛萬苦始終不渝的愛情;但是等他們已經遠離戰(zhàn)場、遠離硝煙,已經和武器和戰(zhàn)爭告別以后,他們已經來到世外桃源瑞士,開始了理想國的生活;卡薩玲僅僅是因為骨盆狹窄,在生育時突然死去??ㄋ_玲這種情形要是放在今天,肯定不會有什么危險。在生產前,她骨盆狹窄的情況一定早就能通過儀器確診,然后醫(yī)生會建議剖腹產,這在今天都是很普通的事。但是當時卡薩玲確實死于難產,沒逃過這一劫?,F在設想,如果《永別了,武器》的結局不是死,而是順利地把小卡薩玲生下來,皆大歡喜,這個小說會怎么樣?之前所有的情節(jié)都不變,僅僅改掉結尾,改成我們經常批判的庸俗的大團圓,也就是典型的好萊塢方式,那么小說會變成怎樣呢?大團圓是我下面即將要講到的另一種結局方式。
我自己也寫過以類似方式結尾的小說,《中間地帶》。這是講家族之間因為特別小的一件事情而出現誤會,誤會導致矛盾。故事發(fā)生在藏區(qū),在雅魯藏布江邊,三家一塊兒抗旱,一個男孩叫明九,鄰居認為他對鬧鐘作了手腳,用造假的方式侵犯了鄰居的利益,引起家庭間的糾紛。明九的父親正直而且老實,因為鄰居告狀狠狠地教訓了兒子一頓。在后來幾個家庭共同抗旱的過程里,明九一直憋著一肚子氣,因為被別人冤枉做了壞事,他一直悶聲不響。這段時間能給他安慰的是他的女朋友——老擺船工的女兒。三家聯合起來搞一個小水利,每天都需要炸巖石,這個過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危險的關頭,大家幸喜都平安無事。炸巖石的工作告一段落,需要把崖下的河水引過來,要在疏松的沙灘上挖蓄水池。大伙覺得危險的關頭都過去了,現在已經沒什么問題,開渠引水。因為當時眼見要大功告成,皆大歡喜,女孩來叫明九吃飯,本來是很歡快的情形,稍沒注意,一腳踩到很疏松的池壁上,一下子造成塌方,周邊的沙石一下子都傾泄下去。頃刻之間,等于是把明九活埋了。本來完全可以避免,完全是不經意之中造成一起錯位的死亡。而原來在危險性極大的時候,大家都為他提心吊膽,可是那時他沒有死。這兩種情形放在一起,在美學上會形成很大沖撞。這和剛才說的《永別了,武器》的美學方法應該說是比較接近的。我不知道我這個結尾方式是不是受到了《永別了,武器》的影響,由一種錯位的死帶來強烈的缺撼,這個缺撼本身形成美感。
學校首頁| 學校簡介| 課程列表| 學校新聞| 學校相冊| 教師團隊| 聯系我們
清遠編導網教育課程請咨詢:
滬ICP備18048269號-1
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教育
全國教育網站
企業(yè)信用等級AA級
合作/版權/投訴
本頁信息由注冊用戶(機構和個人)自行發(fā)布或提供,所有內容僅供參考,任何關于對該用戶的推薦都不能替代您的考察核實,本站不承擔該用戶發(fā)布/提供信息的行為或內容所引起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