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始終是一個家庭的大事...……
這部在豆瓣收獲8.0高分的高考“浮世繪”,
揭開了為人父母與子女之間愛的釋放與扭曲。

故事圍繞三個截然不同的家庭展開,分別展現(xiàn)了4個孩子、3對父母三種不同的教育方式。
父母們租房陪讀,煲湯接送,鼓勵監(jiān)督,甚至為了不耽誤孩子的時間特意早起1小時上廁所,做好一切后勤服務工作......
緊張的高三生活,劍拔弩張的親子關系,兼顧不了的家庭和事業(yè)......
《小歡喜》通過普通家庭的教育經(jīng)歷,以及關于親情支撐的溫暖記憶,再次引發(fā)了社會對“中國式教育”的關注與思考。
NO1“我們終將是中國街頭巷尾那zui普通的爸媽?!?/p>
黃磊和海清鐵打的夫妻檔,繼續(xù)聯(lián)手對抗學渣兒子;
陶虹和沙溢飾演的離婚夫婦,一見面就掐架。
他們對學霸女兒充滿高期待,要求嚴格;
王硯輝和詠梅,扮演“不在場父母”,卻在兒子高三這年,突然回到他的身邊,從此開始了磨合之路。
三個迥然不同的普通家庭,卻因高考的契機而殊途同歸,生動地演繹了中國式家長的眾生相,反映出一些共同的問題。
孩子如何備戰(zhàn)高考?父母離異會否影響孩子?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從不在場,到突然到場,父母該如何正確步入孩子生活...
過于真實的《小歡喜》,每個跟“中國式教育”有關的人,都似乎產生了關聯(lián)。
回過頭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自己早已經(jīng)成了中國街頭巷尾里zui真實zui普通的爸爸和媽媽!
NO2 請不要“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在中國,有一種親情叫“以愛之名”
電視劇中,方家為了保障孩子睡眠的充足,搬進了月租過萬的學區(qū)房;
喬家以愛為名,對女兒展開窒息式關懷和興趣干涉;
季家為不讓兒子受凍,竟逼其穿上女款秋褲。
三個家庭“以愛之名”,各出奇招,“為你好”式體貼讓子女啼笑皆非。
而zui值得一說的,便是喬英子這個形象,是在母親控制式教育下成長的代表。
身為學霸,她壓力很大,過得并不開心,因為媽媽對她的期望太高,認為她的志愿必須是清華北大。
陶虹飾演的母親宋倩,為了讓她考上名校,逼她喝滋補湯,還給她房間安裝隔音裝置和透明玻璃,以方便全方位監(jiān)督控制;
英子對航天充滿興趣,在高考誓師大會上,她在許愿氣球上寫下了自己報考航空航天大學的夢想,卻被母親嘲笑為“這是什么東西?。俊比缓髲娦凶屗薷某闪饲迦A北大。
英子不愿意,把氣球推給媽媽,媽媽卻拿著筆要求英子自己寫。
推搡過程中,氣球爆了...
英子的委屈瞬間爆發(fā),狂奔著離開了球場!
母親對英子擁有強烈的控制欲望,始終不肯放手讓英子自己做主,這種關系的緊張程度可見一斑。
還有一幕小喔印象深刻:
宋倩當著孩子的面,哭訴自己為女兒付出了全部,為什么會換來這么多怨恨?
英子回答:“媽,您的原則是原則,我的原則就不是原則嗎?”
于是,這位媽媽使出了殺手锏:“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聽了媽媽的話,女兒淚流滿面,無力再多說一句,只是痛苦地抓著頭發(fā),默默哭泣。
這一幕多么熟悉,在父母的道德綁架下,親子之間已然失去了平等交流的可能。
其實陶虹飾演的這位媽媽真的是演出了萬千媽媽的“受虐形象”
他們或許經(jīng)歷了婚姻之創(chuàng),或許人生不盡如人意,或許為孩子為家庭付出了很多。
于是,她們把所有的希望和愛都寄(kun)托(bang)在了孩子身上,
曰“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
殊不知,愛是一把雙刃劍,太過也會傷人!
《小歡喜》通過父母的控制式教育提醒我們:智慧的父母,應該學會在恰當?shù)臅r候慢慢退出孩子的生活,以平等的人格進行交流,而不是以愛的名義去壓迫孩子。
NO3 做嚴格的父母,其實是指對自己多些要求,對孩子少些苛責
如果說《小別離》強調的是父母面對兒女,要有一個告別;那么《小歡喜》強調的是,父母要學會長大,要學會面對自己的人生。
在談到“嚴父慈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傳統(tǒng)教育觀念時,黃磊坦言:這是沒有邏輯的。做嚴格的父母,其實是對自己嚴格,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家長自己做好了,就不怕孩子不學好!
曾有人在日本的地鐵上采訪一對正在看書的父子,問這位父親如何讓孩子養(yǎng)成看書的好習慣。
那位父親的回答很簡單:家長愛看書即可,因為孩子天生就會模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對孩子的殷切期盼,這本無可厚非。
但在這份期望中,我們不應該忘記:身教大于言傳。
所以在《小歡喜》中,當家長們放下苦口婆心的說教,陪孩子共同努力克服成長和學業(yè)中的困難時,孩子們不再以對抗的姿態(tài)面對父母,他們開始明白父母的苦心,并且愿意接受父母的要求。
《小歡喜》中透露出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一位父母學習:“相較于審視孩子,父母們應當更注重審視自身。”
家庭教育,是一場模仿游戲,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要先成為什么樣的人。
希望每一對父母,都對自己多些要求,對孩子少些捆綁和苛責,
也許,這才是親子關系真正需要的“小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