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小學新生入學的報名時間,很多家長都忙著給孩子找家教送學習班。但一項調查顯示,孩子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期間,遇到的zui大困難不是學不會知識,而是不適應學校的生活。
大約有70%的孩子因為自理能力、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和表達能力不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
所以,在孩子上學以前,家長們應該先幫孩子做好自理能力上的培養(yǎng)。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zui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學和幼兒園相比,比較大的變化是學校沒有生活老師,同時每班孩子數量增多,教師數量減少,一些簡單的事情必須孩子自己去做,不能總指望老師,這就要求孩子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日本家長就堅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連皇室的小公主上幼兒園都是自己拿書包,下雨天也不例外。
日本幼兒園里的場景也讓很多中國父母大吃一驚。
孩子們不但能自己洗澡、洗菜、鋪床、擦地,還能幫忙搬運餐具和打飯。
老師只在一旁觀看和指導,孩子們才是這里的主人!

還記得《爸爸去哪兒》里的多多嗎?
在節(jié)目中黃磊一直引導多多“自己解決問題”,讓她從小就樹立了獨立自理的意識。
當看到8歲的多多翻譯并出版了托爾金的英文童書時,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
獨立自信的孩子就像一顆充滿生命力的種子,雖只有米粒大小,也能沖破深厚的土壤,成長為參天大樹。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不會讓孩子待在溫室里嬌養(yǎng)枯萎,而是讓孩子在風雨的磋磨下,自己努力生長出茂盛的根葉。
及早給予孩子獨立自理的能力,才是父母zui負責任的養(yǎng)育。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要慢慢地學會生活、學習和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要想辦法自己解決。
2.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重視培養(yǎng)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逐漸減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顧。
當孩子的能力有所發(fā)揮時,他會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時,對他樹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3.培養(yǎng)孩子學習方面的操作能力
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規(guī)知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和玩具。
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他工具,會削鉛筆,并能制作簡單的玩具等。
4.培養(yǎng)孩子服務性勞動的能力
要求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學會簡單的勞動技能,會開、關門窗,掃地、抹桌椅,在活動、游戲或開飯前后,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圖書和其他用具等。
5.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
在學習生活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讓他們懂得什么時候應該做什么事,并且要努力做好。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為。
要讓孩子明白一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等時間段有多長,可以做哪些事情。
有意識地安排孩子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一些事情,比如上廁所、喝水或準備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用品等。
6.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要培養(yǎng)孩子的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要求孩子做到:
(1)遵守交通規(guī)則,過馬路走人行橫道,不亂穿馬路,不在公路、鐵路、碼頭玩耍和追逐打鬧;
(2) 防觸電、防溺水、不玩火,不做危險游戲;
(3) 不接受陌生人的食物和禮物,不跟陌生人走;
(4)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家人的姓名和;
(5)掌握基本的緊急情況的自救、求救方式;
(6) 知道常用的號碼:110,119,120,知道什么時候打哪個。
訓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則是:
1. 先訓練進食、衣著,再訓練睡眠、衛(wèi)生,最后是個人生活及安全教育。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在成人的監(jiān)護下,不斷增加難度和危險項目的訓練,如讓孩子自己過馬路、坐公共汽車、用刀子、使用煤氣等。
2. 做父母的態(tài)度應該是不管孩子在做事時看上去多么笨拙,多么可憐,都要沉住氣讓他自己去做,父母可在一旁保護和指導。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孩子就是從不斷的錯誤中學習新的事物的。
3. 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不能超越他們身體及心理發(fā)育水平,困難的工作可以將大目標分為小目標,分段來完成。
4. 孩子有一點成績,要鼓勵、表揚;出了問題,不要指責,要耐心指導和幫助孩子。
5. 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讓他自己去做,大人不要包辦代替。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自立、自信、熱愛生命的人。
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就為他們包辦一切。其實父母放手后,孩子的成長超乎你的想象。
這里,給家長們兩個建議。
1. 排除安全疑慮,相信孩子可以
前段時間,一則媽媽讓11歲失明女兒“獨自”上學的新聞感動了無數人。
368米的上學路,女兒要用導盲棒試探上千次,花15分鐘才能走完普通人5分鐘就能搞定的路。
其實,媽媽每天都跟在女兒身后全程保護,卻不讓女兒知道,在女兒迷路、轉不出來時,媽媽也“狠心”地從沒幫過她。
媽媽說,女兒總會有離開她的那一天,她希望用默默守護的方式,讓女兒學會獨立、堅強和自信,能夠自己克服一切。

與其因為擔心安全就剝奪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不如在一旁默默守護、教孩子習得抵御風霜的能力。
這份深沉的愛,是父母給孩子zui好的禮物。
2. 不要追求完美,學會耐心和等待
不久前,一位住在美國的中國寶媽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她到幼兒園接孩子時,看到同班小朋友Mike的褲子前后穿反了,褲子上的卡通圖案都被穿在了后面。
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父母、長輩們一定會時間動手給孩子換褲子。

但令她意外的是,Mike媽媽只是對Mike說:“你雖然穿反了褲子,但是你學會了自己換褲子,這很棒!我相信你下次會做得更好,一定會記住有圖案的要穿在前面!”
接著她又問:“你現在想自己試著再穿一次,還是需要我?guī)兔???/p>
“媽媽,我想讓你幫我穿好?!?/p>
這時,Mike媽媽才動手幫他穿好了褲子。
孩子學著做事時,一開始做錯、做不好是很正常的,千萬不要急著幫忙或苛責孩子,在錯誤中學會識別并不斷改進,才是孩子學會做好事情的weiyi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