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福州康語教育 已幫助:1094人
“這個課題孩子之前有跟老師學過啊,現(xiàn)在怎么就不會了?”
“為啥問孩子幾歲了他會回答,問他多大了他反而不知道怎么說了呢?”
“孩子明明可以用水杯喝水,怎么換個杯子他就不喝了呢?”
很多家長在家庭干預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課堂上跟著老師可以做到的任務,在家跟著家長卻做不來,或者學過的技能沒幾天似乎就都忘光了。這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泛化不足導致的。
在學校中,孩子所處的環(huán)境,面對的人群,看到的物品都是有限的,而家長帶著孩子卻可以面對各式各樣的環(huán)境,所以,家庭干預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對老師所教授的知識進行泛化和應用。教導孩子將所學的知識泛化到生活中,也就是學以致用的過程。
一.什么是泛化
一個行為改變能夠持續(xù)出現(xiàn)在介入環(huán)境以外的場合,或能夠擴展到其他行為上, 那該行為已經被泛化了。
比如家長教會了孩子上廁所后,孩子去商場的衛(wèi)生間,也能完成上廁所,并且會清潔身體并沖水,之后洗手。或者孩子在學校上完廁所,沒有家長提醒,他也知道上廁所,以及之后的清潔。則說明上廁所的技能已經掌握了。當然,這還不夠,孩子還要學會在不同環(huán)境下自己上廁所,并清潔干凈,上廁所這個動作才算真正泛化。
二.如何進行泛化
1.刺激泛化
刺激泛化包括人物的泛化、指令的泛化以及教具的泛化。
(1)人物的泛化
對于教導者的泛化。
比如在家中,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等問孩子同一個問題(你幾歲了?你好嗎?),孩子都能準確的回答。
(2)指令的泛化
同一個問題不同問法。
比如在家中,桌子上放著一個香蕉,媽媽問問孩子桌子上有什么?你在桌子上看到了什么?桌子上的是香蕉嗎?孩子都能做出正確的回答。
(3)教具的泛化
孩子看到不同教具都能識別。
比如桌子上放著紅色的筆,綠色的筆,還有筆的圖片,家長拿著這些筆讓孩子辨認,他都能認出這些是筆。
2.反應的泛化
聽到指令后可以做出不同的反應。
比如家長或老師教完孩子一個技能后問孩子:“你學會了嗎?”
孩子可以有多種回答:“學會了/我會了/我知道了。”
3.環(huán)境的泛化
從教學環(huán)境逐漸過渡到——
(1)設計過的教學環(huán)境
(2)設計過的接近自然的環(huán)境
(3)自然的環(huán)境
比如在情景教室設有選購商品,等待,付款等環(huán)節(jié),老師身穿收銀員的衣服,貨架上擺放真的商品,在此情境中訓練孩子購物。等孩子能獨立完成整個購物流程后,帶孩子去小超市,大超市,模擬在情景教室時的訓練。最后孩子可以在超市中獨立完成購物流程。
三.泛化的注意事項
1.教導者給予的強化和輔助要逐漸遞減
2.泛化的目標行為必須要適齡,帶有功能性, 帶有自然后效
3.過度泛化
最后,提醒大家,泛化的工作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家長一定要保持持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制定一個清晰的思路,耐心的為孩子做好泛化訓練。
學校首頁| 學校簡介| 課程列表| 學校新聞| 學校相冊| 教師團隊| 聯(lián)系我們
福州康語教育課程請咨詢:
滬ICP備18048269號-1
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教育
全國教育網站
企業(yè)信用等級AA級
合作/版權/投訴
本頁信息由注冊用戶(機構和個人)自行發(fā)布或提供,所有內容僅供參考,任何關于對該用戶的推薦都不能替代您的考察核實,本站不承擔該用戶發(fā)布/提供信息的行為或內容所引起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