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留念)
4月25日,由我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和《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共同主辦的“被誤讀的西方: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在昌平校區(qū)國際交流中心舉行。我校副校長張桂林教授,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常保國教授、副院長盧春龍教授,《探索與爭鳴》雜志社副主編葉祝弟先生等出席了開幕式。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副院長佟德志教授、副院長劉訓練教授,西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張師偉教授等20余名來自國內各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張桂林在開幕式上致辭。她回顧了我校及政治學專業(yè)各位老師和與會專家學者的深厚淵源和友情,對大家不辭辛苦相聚我校召開這次學術交流盛會表示熱烈歡迎。她指出,當下面對中國轉型發(fā)展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從西方的發(fā)展經驗和思想制度成果中尋求啟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由于文化差異、主觀偏見、個人能力等原因,當代中國對西方產生了許多誤讀,各位政治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理應為我們完整地、理性地、全面深刻地理解西方擔當起應負的責任,使我們對西方的認識更加貼近于西方思想與制度的事實本身。她表示,真誠期待本次研討會能取得豐碩成果并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葉祝弟結合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歷史進程,對當前條件下正確認識和解讀西方表達了厚重的現實關懷,并希望本次研討會能夠為減少當代中國對西方的誤讀做出貢獻。
研討會階段,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任劍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長高全喜教授,及我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叢日云教授分別以《典范及其蛻變:中國建構的“西方”》、《漫談中國學界眼中的“德國思想”》、《曲解西方,誤導中國——當代中國社會流行的對西方文明的偏見》為題作了精彩的主題發(fā)言。
任劍濤認為中國人習慣于將“西方”歸于西方人的塑造,而要建構中國的“西方”則需重視三個涵項:一是作為理解“西方”的更為基礎性的概念之“東方”與“西方”,二是在現存世界體系中作為強者呈現的“西方”,三是明顯崛起的中國引發(fā)的“西方”典范性的蛻變。只有將三者綜合起來審視中國人打造的“西方”,并與西方人自己塑造的“西方”結合起來,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中國之“西方”的定義。高全喜教授從文化政治與現代性問題出發(fā),深入分析了當代中國學界對德國政治哲學思想的理解與誤讀,認為德國政治傳統(tǒng)中的民族主義和進步主義思想對中國最具吸引力。并且他還進一步闡釋了中國思想界沒有從法國啟蒙思想轉向英美傳統(tǒng)而走向德國路徑的原因。叢日云教授從認知的誤差、文化的誤讀、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扭曲、民族主義的情感和立場四個角度對中國社會流行的對西方文明的偏見進行了分析。他還形象地描繪了八種中國宣傳西方的模式,犀利深刻地解讀了造成中國社會不斷誤讀西方的根源。
研討會第二階段,與會專家學者圍繞“被誤讀的西方思想與人物”、“被誤讀的中西傳統(tǒng)與觀念”、“重要概念的傳播與誤讀”三個主題開展了三場交鋒激烈的專題研討,與會學者結合研討主題分享了自己獨到的研究成果。
在為期一天的研討會結束時,叢日云應邀在閉幕式上總結發(fā)言。他逐一點評了與會各位學者的主題發(fā)言和現場辯論,對大家的學術見解和研究成果進行了非常中肯的評價。他最后談到,我們應該回頭看看我們在認識西方、學習西方和與西方交流的過程中所走過的路,總結經驗教訓,走出誤讀西方的迷途,對當下中國的發(fā)展變革做出正確的診斷,不要再誤入岐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