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已幫助:1560人
在蘭州大學博物館里,珍藏著一份珍貴的筆記。那是國家教學名師、蘭州大學資深教授錢伯初先生的《量子力學講義》,講義厚達百頁,字跡工整清晰,演算過程一絲不茍。
前來參觀的學生說:“看錢先生的講義,細致到每一個問題都有詳細的解釋,感覺先生好像站在你面前講課一樣,老先生們治學的嚴謹和教學的認真讓我震撼。”
紙為媒,筆為介,透過這本充滿歷史厚重感的筆記,蘭州大學“勤奮、求實、進取”的學風一代又一代地繼承、發(fā)揚。
筆記是一種印記
對于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宋銳來說,記筆記不只為了鞏固知識,更是為了留下一份屬于自己的大學生活印記。
“注意!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必考內容!”老師話音剛落,教室里響起一片咔嚓聲,學生們紛紛用手機拍下課件,把課堂變成記者會。這是大多數高校課堂的真實寫照。
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帶來了便捷,但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少的學生愿意記筆記。
為了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交流學習方法、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蘭州大學開展了屆“紙箋才情,墨香蘭大——好筆記、好作業(yè)”評選活動。根據專業(yè)特色,專業(yè)課教師從256份作品中遴選出100份作品入圍,并最終評選出10份“好筆記、好作業(yè)”作為實物檔案,珍藏于蘭州大學檔案館并頒發(fā)收藏證書。
宋銳是本屆比賽的一等獎獲得者,她的筆記《中國新聞傳播史》被蘭州大學檔案館收藏。她告訴記者,做好筆記是一種文化的回歸,是對文字的感知和對個人書寫的追求,也是一種精神的回歸,因為鍵盤敲出來的東西缺少感情,而好筆記凝聚了記錄者的心血和精力。
2016年末,100多份優(yōu)秀筆記在蘭大校內展出。筆記內容包羅萬象,有校長工作筆記、老師教案,也有學生作業(yè)和論文,字里行間都能看出記錄者對學術一絲不茍的敬畏態(tài)度。在這些珍藏的筆記中,觀眾看到了師者的嚴謹,也看到了學子的專注。
李明旭是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大二的學生,他的筆記很有特色,除了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有生動活潑的手繪插圖。在他看來,90后的筆記應突出自己的性格特點,這種圖文并茂的筆記對他的學習有很大幫助。他說:“先輩們留下的學術學風傳統(tǒng)我們不能忘記。蘭大學科眾多,我們不僅要合理繼承本學科的學術學風傳統(tǒng),也應該去借鑒其他學科的學術學風傳統(tǒng)。”
筆記是一種互動
“引導學生記課堂筆記,也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碧m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嚴世強告訴記者。
嚴世強從來都不會刻意要求學生記筆記,但是學生卻很喜歡在她的課堂上記筆記。在她看來,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在于簡單的說教,而在于言傳身教,“一堂好課應該吸引學生,能夠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受到治學的嚴謹,覺得聽課很有必要,記筆記也很有必要。老師要用自己的行為和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p>
學術筆記,是學人為了精確地掌握一門學科所做的記錄,包括課堂筆記、讀書札記、學術日記等多種形式,對教師來說,還包括課堂講義。它記載著學人成長的軌跡,是學識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的直接體現。
比起課后的整理,嚴世強更看重學生的隨堂筆記。她認為:“筆記并不是簡單機械地記錄,記筆記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手、眼、耳、腦共用,大腦會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對提高學習效率很有幫助。”
嚴世強總是跟青年教師說,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不記筆記,老師應該從自身反思原因。
上過嚴世強課的學生普遍都有一種感受,就是她的課件很精美。嚴世強認為,優(yōu)秀的課件絕不是將教材內容以文字的形式直接反映到PPT上,然后“照屏宣科”,而應該是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經驗、教學方法以及精選教學內容的結晶。
有學生說,上嚴老師的課很費體力,耳朵要聽,眼睛要看,腦袋要思考,還要抓緊時間記錄,生怕錯過知識點,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是緊繃著的,但是收獲非常大。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記筆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學而思”的過程,是對知識進行記錄、整理、思考、理解的過程。而引導學生記筆記,更是一種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的互動,是思想的碰撞和知識的傳遞。
筆記是一種傳承
曾擔任蘭州大學法律系主任的李功國教授把做學問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yè),如今已77歲高齡的他還堅持每天讀書,做讀書筆記。
李功國回憶,有一次去四川大學出差,一路上晝夜苦讀,記了厚厚一本筆記,同行的司法廳領導深受感動。又有一次,他去武漢大學參加學術會議,會后乘船溯江而上,一路上連續(xù)四個晝夜讀完了一部50余萬字的文集,并做了筆記,沿江的風景包括三峽大壩幾乎都沒有時間去欣賞。
在蘭州大學,有一塊承載著蘭州大學“勤奮、求實、進取”的優(yōu)良學風的學風基石。蘭州大學近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張克非說,學風一旦形成,就成了學校無形的文化,這種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蘭大人。
蘭州大學檔案館珍藏的手稿中有一份刊登于1960年《蘭州大學學報》上的《質量倒逆變換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文章原稿,由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和物理教育家、蘭州大學資深教授段一士先生撰寫,手稿上面有多處修改,可見非一日寫成,體現了段一士對理論研究逐漸深入的過程,也體現出他治學的嚴謹。
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原院長楊孔慶教授是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后段先生的批研究生,他回憶道:“段先生治學的嚴謹和教學的負責,讓我一生受教?!?/p>
一周七天,段先生會專門留下3到4天,白天上課和當系主任,晚上為學生指導論文。每個人有一到兩個小時,和先生暢談自己這段時間的學習和收獲?!皝?,談談你的論文選題,為什么要這么考慮?這個方程你是怎么算的?”楊孔慶當年的“排班”是凌晨兩點至四點,他說段先生會關注到每一個細節(jié),具體到每一個問題,有時候談得高興,天亮了都渾然不覺,早晨八點他又會夾著課本接著去給學生上課。
王鈺晨是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生,在檔案館看到蘭大前輩的手稿真跡后,他深有感觸地說:“當時沒有計算機軟件,前輩們搜集到史料就寫在小卡片上,積累起來對比考證,從而發(fā)現問題、進行研究,所以大師們的卡片總是很厚很豐富,長期的史料基礎積累才奠定了他們的研究成就?,F在我們有先進的技術,可能并不需要去手抄史料,但是前輩們的精神是值得永久學習的。”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類似這樣的名句記載了先輩們熱愛讀書、熱愛記筆記的傳統(tǒng)。碎片化閱讀、快餐式閱讀不應該沖淡人們對知識的汲取和思考,做筆記,除了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和個人修養(yǎng),更應該成為融入血脈的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傳承,成為每一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學校首頁| 學校簡介| 課程列表| 學校新聞| 學校相冊| 教師團隊| 聯(lián)系我們
蘭州大學網絡教育學院課程請咨詢:
滬ICP備18048269號-1
電子營業(yè)執(zhí)照
教育
全國教育網站
企業(yè)信用等級AA級
合作/版權/投訴
本頁信息由注冊用戶(機構和個人)自行發(fā)布或提供,所有內容僅供參考,任何關于對該用戶的推薦都不能替代您的考察核實,本站不承擔該用戶發(fā)布/提供信息的行為或內容所引起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