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對象:
3—5歲有拿筆傾向的兒童
繪畫特征:
兒童正處于涂鴉和控制涂鴉期,他們的繪畫是由無目的到有目的涂畫,沒有具體形象。他們畫畫的原因一是兒童自身運動的要求,二是源于模仿。由于動作不夠協(xié)調,畫在紙上的是一些凌亂的線條,有時會把線條涂到紙外;或者是在紙上重復地畫一些圓圈,有時兒童邊畫邊自語或做出表情,表現(xiàn)自己想畫的東西。
教育理念:
讓兒童無意識涂鴉轉化更直接的表達。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主題環(huán)境下自由的發(fā)揮,鼓勵兒童大膽表達,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機能得到鍛煉,繪畫習慣得以養(yǎng)成,收獲自由表達的樂趣和快感,較終呈現(xiàn)出自由完美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我們給予兒童更多的陪伴,鼓勵,支持,而不是結果。通過美術游戲讓兒童感覺,思考,想象,并且通過表達感受提高兒童的思考能力。讓兒童在開心快樂的狀態(tài)下進入學習與創(chuàng)造的情境。對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科學訓練。
教學目標:
在于培養(yǎng)兒童的動手表達能力,體驗在涂抹、描繪過程中的快感,以視覺造型的方法進入基礎的表達階段。對一些基本繪畫工具的使用,傳達自己的造型樂趣。主要培養(yǎng)兒童認識繪畫,通過自己的眼睛學會觀察注意,在教師的幫助下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理解并學會教師每次所授內容主題。一期結束后,基本能畫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平面幾何圖形,并學會運用這些基本形概括、描繪相關物體,如三角形和方形、圓形組成的房子等。同時,一期還教兒童繪畫的構圖技巧,識別運用色彩,掌握彩色水筆、油畫棒等工具的繪畫方法。
教學形式:
每次課教新內容,新課與舊課循序漸進,按認知習慣螺旋式上升。階段會有復習重復內容,但教學目標略有差異。課堂形式是小集體為單位的授課方式,可以提供兒童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繪畫結束還有教師評講,兒童評講,從而提供兒童的表現(xiàn)能力,社交能力的機會。讓兒童在課堂上多發(fā)揮,多表達。
教師評述:
有人說:“兒童是天生的藝術家”。觀看孩子創(chuàng)作的絢麗斑斕的、天真稚拙的繪畫作品,我深刻體驗到這句話是十分真實且是毫不夸張的。幼兒往往對繪畫著迷,他們被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所吸引,當他們對客體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時,表達的欲望強烈地被激發(fā)起來,尚不能用語言文字來充分表達描述的幼兒,繪畫就成為他們表達思想、情感和個性的較佳途徑,并在繪畫的表達和宣泄的過程中得到認知的、情感的和個性發(fā)展深深滿足和成就感。因此,當三歲孩子舉筆涂鴉,4、5歲的孩子用畫筆表達其形、色、感知、藝術思想、想象空間和情感豐富的內心世界時,符號的意義功能充分展現(xiàn),符號功能的圖解階段亦已來臨,視覺藝術的創(chuàng)造躍然紙上。這種從涂鴉、積累經驗、探索到用色、形、線、體等符號表達自己體驗到的經驗的能力,是幼兒期認知發(fā)展追求的主要目標;繪畫中情緒的動力、宣泄和滿足,作品創(chuàng)造過程的自信心、成功感,對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教育價值。大量研究還表明,與沒有美術經驗的兒童相比,有美術經驗的兒童在學業(yè)取得的成績更好些,因為在視覺藝術中確實要使用符號象征,它與兒童未來學業(yè)上的進步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由于其認知發(fā)展尚處于感知運動和前運算時期,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發(fā)展俱佳,繪畫就成為幼兒表現(xiàn)、表達的合適的形式和載體。
特色教學:
在本階段更注重兒童的快樂表達,多種繪畫形式多種材料的綜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