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公安鍋盔

鍋盔始于戰(zhàn)國時期長平之戰(zhàn),要比唐早1000多年,可以參考《大秦帝國》中長平之戰(zhàn)的部分。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法門寺門前的鍋盔最初選取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風景優(yōu)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覽之所,位于京都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屬于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數(shù)萬名匠人和民工。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伙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樸實,很受鄉(xiāng)鄰的稱贊。誰料后來父親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干,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diào)技藝。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餓的實在撐不住了,便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勺放在盔內(nèi),在盔下燒著柴火,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nèi)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相傳武周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diào)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
可以做一個流動的鍋盔小攤位,一個鍋盔爐子,一臺小推車就可以了,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推。也可以開一個小店,面積不需要很大,可以放兩臺爐子、一臺案臺就可以經(jīng)營了。一個特殊制作的爐具,蓋上不銹鋼的蓋,里面用耐火的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再配上一塊案板,這就可以開張了。制作鍋盔一般是兩個人,一人稱白案,負責在案板上揉面,不斷將一團團發(fā)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達到要求再放在一邊醒著,另一人再將醒好的面團三下兩下,抻寬拉長,迅速貼進爐膛里。大約一兩分鐘,外焦里嫩,松軟適宜的鍋盔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