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并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huán)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xiàn)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tǒng)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xiàn)象。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huán)境的選擇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1999年國家勞動部正式將“茶藝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分類大典》1800種職業(yè)之一,并制訂《茶藝師國家職業(yè)標準》。潮州工夫茶作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粹。2008年,潮州工夫茶藝作為茶藝的代表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1] 傳承人有陳香白、葉漢鐘。[2] 潮州工夫茶是我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它是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飲法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屬散條形茶瀹泡法的范疇,是瀹飲法的極致。茶藝表演用具有:茶,以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興紫砂壺)、若琛甌(茶杯)、玉書碾(水壺)、潮汕烘爐(電爐或酒精爐)、賞茶盤、茶船等。[3] 日本的煎茶道、臺灣的泡茶道都來源于潮州的工夫茶。[4]
2008年6月7日,茶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培訓專業(yè)
班 級
上課時間
人 數(shù)
課 時
每 周
每次兩課時
收 費
師 資
茶藝
一至八期
周六、日或平日
6-12
8/15
1 次
90 分鐘
2500元
專業(yè)教師
上課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南大街33號國圖音樂廳乘車路線: 332、320、319、634、645、727、732、716、717、804、827、808、814、953、4、6、105、106、205路公共汽車國家圖書館下車。